《工藝之道:日本百年生活美學之濫觴》

作者:柳宗悅

譯者:戴偉傑、張華英、陳令嫻譯

出版社:臺北市:大鴻藝術

出版年:2014 (原著出版年﹕1928)

 

  首先,從書題裡我們能見到,它標示出了一些很具關鍵的重要訊息,這訊息概括了主題、範圍框架和定位。

「工藝之道」題裡的這個「道」本身就具有多重意思,像是「路途途徑」、「方法道裡」、「真理」、「思想學說」和「宗教教義」等等[1],而在此書中這「道」亦是以一種多義的姿態存在;然後「生活美學」則是「道」的思想本體,終欲達成「美」這個「道」的呈現狀態;至於「濫觴」指的則是起源,一個起始狀態,濫觴原意為水流發源的地方,它同時也揭示著後續流動的必然存在,因而這水不只是一攤不流動的滯水,水會流出去,造就或者被造就,發展成各種、各式的樣子。於是從這書題分解後的再重組裡,我們可以發現本書是被定位在一個初源的位置,在這個工藝之道的傳播裡面,作為一個學說理論的內容論述和依據。

就全書整體內容架構而言,此書在首章「緒言」解釋並標明立場之後,即以「工藝之美」為章節題目,直搗了全書核心的總論部分;接著編了「正確的工藝」、「錯誤的工藝」、「未來的工藝」三篇分別視角,進行較為細節的正文論述;再來作者從工藝思想史上挑選出兩組,其認同或說其認為的工藝美學上的先驅者,進行了一場與己身工藝美學論述的比較,益加去釐清自身的思想;最後設計了「概要」一篇,以問答的書寫形式,簡潔的再次摘要出本書的思想要點。

只是上述此架構中的對應關係,是以全書整體作為觀看的前提而言,此書亦可拆開來分成各自獨立的文章。內文以章為單位,其實皆為作者所發表之獨立論文,作者在書序中的首段裡就有提到,這是一本經過有意排列組合成書的論文集子,「本書是昭和二年四月從《大調和》雜誌創刊號到隔年一月號,連續九回以〈工藝之道〉為題連載的論文集錄。因應此次出版,我調整了順序,重新修定全文,使的通篇架構彼此更加緊密契合。」。

不過或許也因篇章皆集自獨立論文的緣故,不同章節內對於同面相的討論產生了一些重複,當然這也或許只是作者的蓄意,為了達到強調作用而重複觀點的設計。

 

關於作者種種:

柳宗悅於1889(明治22)/03/21出生於東京麻布市的兵衛町,其家境背景相當優渥,父親柳楢悅,是日本海軍第一任「水路部長」,也是日本海軍草創時期重要的水道測量專家;而母親則是釀酒名家之女。

1895年,柳宗悅六歲,進入了學習院初等科就讀,這是位於東京四谷的一間私立小學,最早是為王公貴族子女所設。而知名學者鈴木大拙(1870—1966)、神田乃武(1866—1923)、西田幾多郎(1870-1945)、小柳司氣太(1870—1940)等人,也皆於此時期於此教授。

而進入高等科後,時當22歲的柳宗悅與同學有島生馬(1882—1974)、志賀直哉(1883—1971)、武者小路實篤(1885—1976)、木下利玄(1886—1925)、兒島喜久雄(1887—1950)、里見弴(1888—)、長與善郎(1888—1961)等人創辦《白樺雜誌》(創刊於1910年)。

學習院的生活結束後,柳宗悅考進了東京帝國大學專攻哲學,於此期間廣泛涉獵了西方宗教、心理、哲學、藝術、文學等方面的學說議題,也為其日後的思想奠定相當程度的基礎。

而柳的關注自西方回到東方的契機,則是來自1914年(大正3年)一位名叫淺川伯教的韓國訪客帶了一件李朝的釉下青花瓷器秋草紋方壺,來到了柳在千葉縣我孫子地方的寓所,送給其作為見面禮。這件瓷器引發了柳宗悅對於東方傳統之美的興趣,尤在出自於日常和大眾之美的想像。

在同年12月號《白樺》雜誌的「我孫子來函」欄目中,柳宗悅寫下了這樣的文字:「首先,想敘述一項最近新發現的器物造型美;這種至真至善的美,乃得自於朝鮮瓷器。我從未想到過,在一向不為我所重視的日常瑣碎事物中,居然也有這般超俗的工藝之美,更想不到竟由此發現了自己真正興趣之所在。」

由此開始,柳宗悅展開了他一連串的思想論述。

 


 [1]定義參考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ccd=8UeHXx&o=e0&sec=sec1&op=v&view=0-1

arrow
arrow

    Hengj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